本周觀盤四大重點:
◆行情仍欲小不易
◆科技股的強勢是合理發揮
◆樂見傳產股補漲
◆台灣企業轉型的起點
■焦點訊息: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發表聲明,美中貿易官員已在8/24召開例行定期會議,討論雙方執行歷史性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執行狀況,雙方皆認為貿易議題有進展,第一階段協議相當成功。
◆蘋果將在印度生產第二代iPhone SE,屬擴大印度市場戰略的一環,將生產線移轉至印度本土,可規避印度課徵20%進口關稅。
◆台積電首次召開線上技術論壇,外界關注的3奈米製程試產時間落在2021年,2022年正式量產。
■經理人觀點:
◆行情仍欲小不易:
美國新屋與成屋銷售數據也V型反轉,令我們再次領教全球最大經濟體的超凡韌性。雖然經濟並未偏離復甦軌道,但聯準會(Fed)主席鮑威爾應不致於在傑克森洞會議上釋放調整貨幣政策的訊號,我們相信股市的資金行情可望延續,替日後的回檔修正帶來買盤奧援。
◆科技股的強勢是合理發揮:
有些人對全球科技股獨強的現象感到不安,確實目前已有部分科技股被市場用2021年EPS來評價當前股價,但這類成長股評價的慣性不是太大問題,尤其是當企業獲利前景具備「可持續性」時。攤開五大尖牙股財報,具競爭力的營業利益與健康的資產負債表,加上富吸引力的營運模式,形成高本益比背後的碁石。
◆樂見傳產股補漲:
近期不論台股或美股,皆可見科技股整理、傳產股補漲的現象。普遍來說,盤面上的強勢科技股股本及市值遠高於傳產股,因此少部分資金從科技股移轉過去,就能輕易將價值面低估的傳產股股價推上天。這幾天的航運股就是一個例子,台灣出口表現轉佳,航價、需求回升,航運業展望轉趨正面,使市場資金終於注意到他們委曲的價位水準。我們重申,類股輪動是台股資金行情良好結構的具體展現。
◆台灣企業轉型的起點:
Covid-19讓台灣供應鏈生態圈開始演化,原本台廠在中國積極擴產、衝規模經濟的模式正逐漸淡出,開始步上日本模式,朝「多樣少量」的道路前進,邁向智慧製造轉型的發展過程,遠景值得我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