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19

【陸港觀盤】中美競爭常態化,尋找「內循環經濟」投資機會 - 野村投信

野村投信海外投資部經理 李宗諭

 

中國中央政治局7月30日舉行例行會議,定調下半年政策工作目標。最吸引市場關注的,無疑是會中強調的「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今年也是十三五收關及下一個五年計畫制定之際,「內循環」將是未來數年經濟政策發展的重要方向。

 

內循環經濟政策的推出,有其背景原因。近年來民粹政治崛起所帶來的逆全球化趨勢、美中兩國之間的衝突升溫,加上年初疫情蔓延全球,都進一步導致各國經濟活動停滯和孤立的處境。從中國GDP組成占比來看,一直以來都以投資(占到45%)及進出口為大宗,而消費僅占39%左右 (美國消費占GDP達到70%),因此在海外疫情嚴峻情況下,外貿面臨壓力;基建投資雖仍是最直接的政策,但效用也呈現邊際遞減,況且2008年人民幣四兆元大灑幣所造成供給過剩的後遺症仍在消化。因此,政策將更加重質不重量,以擴大內需消費和促進產業升級作為兩大主軸。

 

首先,擴大內需消費。中國擁有14億人口紅利的龐大市場,人均GDP於2019年首次突破一萬美元,然而由於貧富差距,均值統計下仍有過半人口屬於農村、低線級城市,可支配所得較低的群體。因此,「城鎮化」的進程至關重要,藉由擴大城鎮中產階級規模釋放消費紅利,該族群的消費特性更偏好品質佳且價格實惠的國產品牌;另外,近9億網民所衍生的電商購物模式、團購、外送、直播帶貨仍會是大趨勢。具體細分至休閒食品、美妝品、小家電都可看到越來越多在地化品牌崛起

 

另一方面,高端製造及科技業的內化升級。美國大選無論最終由共和黨或民主黨取得勝利,制約中國在高端技術、資訊科技及互聯網的影響力已成為兩黨共識。近年來,中國政府對於高新技術的支持政策亦層出不窮,國務院於8月初發布《關於促進集成電路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除保留現有的舉措,又新增了在財稅、投融資、研發及知識產權等內容,其中針對28nm以下的半導體先進製程,更提出最高10年免徵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力度及時間維度都大幅度加碼

 

高科技和製造業升級,短期受益政策及資金支持,長期關鍵在於工程師紅利。市場對於政策支持往往給予高度正面的解讀,確實無論是資金投入、稅務減免及補貼,對行業發展初期扎根是一大助力;然而,若從較為長遠的視角來看,真正驅動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則是龐大人才養成的「工程師紅利」,也包含專利技術的儲備,政策補貼相形之下較為短期,甚至過多的保護反而會扼殺了產業進步的動力

 

所謂「工程師紅利」,技術人才儲備是需要長時間累積,關鍵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基礎科學養成。中國從人口紅利轉型到工程師紅利的過程,也在過去幾年如火如荼展開。2020年中國高考報名人數創下歷年來新高,達到1071萬人次,次高是2008年1050萬人次,自1999年起高校擴招政策推行後,錄取率從1980年代恢復高考初期時的5%,在2019年錄取率達到88.7%創下新高,高教普及化率的推升加上頂尖企業的高薪招募,使得工程學科、資訊科技等領域每年都吸引大量的優質人才投入,非常利好行業長期發展

 

總體而言,短期美中政治角力有增無減,這會給資本市場帶來一定程度的波動;但長期而言,投資人仍應樂觀看待內循環經濟背景下所衍生的大趨勢,從中布局相關的投資機會

 

 

認識野村中國機會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