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觀盤重點:
◆大盤利多消息:
(一)台灣經濟回溫(二)電子產業好轉(三)AI開啟新盛世
◆大盤利空消息:
(一)美債殖利率風險(二)全球經濟成長放緩(三)地緣政治風險
◆平常心看待高股息ETFs定審造成的籌碼臆測
■野村腳勤觀點:
◆舒緩結構性通膨的關鍵力量:生成式AI
聯準會與頑強通膨的史詩對決即將屆滿兩年,目前看來已取得不錯的成效,核心通膨的下行趨勢十分清晰。許多人擔憂地緣政治衝突的外溢效應可能波及原油市場,導致名目通膨死灰復燃,這樣的觀點在我們看來並不成立,我們迄今看不到任何足以引發全球石油危機的主客觀條件,尤其是在歐美替代能源方案日益純熟的大環境下。但即便如此,這不代表我們對通膨威脅有任何的輕忽,事實上「去全球化」衍生的長期結構性通膨已經開始,面對此一情景,我們認為未來生成式AI生態系統對百業的生產力提振,有機會建構出成本控管層面的巨大優勢,進而提供終端商品及服務更強的價格競爭力,進一步消弭去全球化所導致的成本上升問題,並兼顧業者的利潤空間,明天會更好。
■經理人視角:
◆大盤利多因素:
(一)台灣經濟回溫:台灣9月出口重回正成長,AI出貨高達+60%,2024年GDP成長上看3%
(二)電子產業好轉:半導體庫存天數自Q1高點下滑,手機/NB營收YoY 於8月後轉正,基本面改善
(三)AI開啟新盛世:AI產值未來10年CAGR超過20%,企業增加AI投資,股市進入新多頭格局
◆大盤利空因素:
(一)美債殖利率風險:聯準會尚未排除升息可能性,公債殖利率起伏恐導致股價波動
(二)全球經濟成長放緩:OECD下修2024年全球經濟成長至2.7%,高利率對經濟壓力顯現
(三)地緣政治風險:以巴衝突若擴散至中東產油國,恐進一步推升油價,不利通膨降溫
◆平常心看待高股息ETFs定審造成的籌碼臆測
時序邁入年底,各大高股息ETFs陸續迎來成份股調整,市場高度關注AI相關公司是否會被剔除或調降權重,部分投資人抱持著避免當最後一隻老鼠的心態提前退場,疑似壓抑了相關標的投資氣氛。回顧十多年前,ETF佔國內基金規模比重不到5%,如今則是完全不同光景,單檔規模逾新台幣2,000億的就有三檔,也因此巨型ETF的換股動作受到許多台股投資人關切。只不過從我們的角度,並不認為幾檔巨型ETF的成份股調整會對相關標的股價帶來多少實質性影響,甚至即便是涵蓋層面更廣、背後連動國際資金更龐大的MSCI台灣成份股調整也是如此。基本上,籌碼臆測至多僅能造成股價行為的短期波動,決定股價最終走向的仍然是公司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