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1

【陸港觀盤】港股的變革與機遇 - 野村投信

野村投信大中華股票團隊投資經理 吳維

 

受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影響,2020年的全球股市一直處於在劇烈波動的情況,香港亦不例外。值得投資人注意的是,6月份的港股指數雖然離年初高點尚有一段距離,但騰訊、美團和港交所的股價卻紛紛創出歷史新高,顯示港股整體交易市場的結構正面臨重大改變。

 

與美國股市相比,香港股市因金融、地產及騰訊的市值鉅大,市場結構原本顯得頭重腳輕,而且缺乏新經濟和科技類股的活力,造成本益比長期在全球股市敬陪末座。不過,2018年以來,隨著港交所採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及中國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和支持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的態度堅決,港股已迎來歷史上重要的一次變革和機遇。

 

從股權結構上觀察,1997年底中資企業佔港股市值僅為20%,但2019年已上升至73%;2019年以來,科技股的市值自19%提高至31%、醫療保健由2%提高至6%,而金融股則從37%下降至20%。相對而言,恆生指數的中資股權重只有57%,金融股佔比仍高達48%。可見港股市場目前已是由中資企業主導,新經濟佔比持續提高,但恆生指數的調整卻明顯落後。

 

承前所述,港股結構的優化始於一系列政策變革。2018年4月,港股上市新規正式實施,包括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權、第二上市公司(中概股ADR回流)在香港上市等措施,陸續促使優質、重磅新經濟公司如美團和阿里巴巴登陸港股。作為改革元年的2018年,港股新上市公司和新股募資額均為全球第一,分別達218家和2890億港幣,後者同比增長124%;2019年,即使面臨反送中社會衝突,全年新股募資保持第一,達3129億港幣,同比增長8.6%。

 

從資金流向觀察,在陸股積極利用香港引入外國資金(一般稱之為北向資金或陸股通)的同時,港股的投資人結構也因為中資即所謂的南向資金或港股通進入而有所改變。截至2019年底為止,外資持股佔陸股流通市值已超過4%,日均成交佔比接近10%,外資持有陸股的市值裡面約有70%是透過北向資金。再以南向資金來看,過去五年累積淨流入港股市場達1.2兆港幣,持股比重約為4%,光是今年第一季的金額就已達到過去4年的平均值,佔港股成交量將近20%,逐漸改變過往美國和英國投資人主導港股的局面。

 

優質公司的上市,加上納入重要指數與港股通,對香港股市而言可說是良性循環,不但能增加市場的交易活躍度,而且可以提升好公司和整體市場的估值。一般預期今年8月份恆生相關指數定期檢討時,阿里巴巴和美團加入指數後可望分別佔到約3%至5%的權重,而這僅僅是指數進一步優化的開始。

 

至於市場擔憂中美衝突與中港矛盾對港股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究竟有多大,筆者認為尚待持續觀察,但衝擊較大的應是香港本地的銀行與地產公司。目前香港金融市場仍有其獨特的地位和競爭力,從陸港通的機制可以看出,全球資本利用香港進入中國市場,而中國內地資金也利用香港走向國際;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市場,加上採行普通法系的法律制度較易獲得歐美資本的信任,在外匯儲備足以維持聯繫匯率制度穩定的前提下,仍是亞洲國際金融中心的首選。

 

6月22日中國證監會方星海副主席在2020年財新夏季峰會的談話,相當程度緩解了許多投資人的擔憂,方副主席指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非常穩固,MSCI在5月底宣布把有關亞洲市場指數的衍生品轉至港交所,證明香港在股權衍生品種類和交易上有很好的基礎;中概股第二上市的首選地為香港,主因是香港第二上市相關制度更為完善。此外,香港積極推動把ETF納入陸港通,近期中國熱點科創板未來也有望納入陸港通,這些重要的政策推行方向,可望為港股帶來源頭活水,其估值區間在承壓多年之後勢必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