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29

國際政治風險升溫,聚焦內需復甦 - 野村投信

野村投信大中華股票團隊投資經理 吳維

 

5月中港股市並不平靜:美國宣布擴大華為禁令、參議院通過外國企業問責法,科技產業鏈和在美國掛牌的中資企業首當其衝;中國則揭露人大審議香港國安法訊息,引發香港股市全面重挫,國際政治風險升溫,股市波動勢必加劇,在高度不確定的大環境之下,內需與基建板塊的能見度將相對較高。

 

美國對華為制裁升級至打擊華為和海思的自主晶片開發能力,雖然執行細則未定,但由於實體清單和美國技術佔比具有隨時可調整的空間,理論上可以無限延伸,對產業鏈潛在的衝擊已不容小覷,何況還必須考量中國可能的反制措施,比如提供不可靠實體清單等,故此戰火可能蔓延至更多國際科技大廠。目前令市場可以稍微喘口氣的是,相關供應鏈尚可向美國申請許可,而且升級制裁還有緩衝期,後續進展端看中美兩國談判協商結果,這是屬於政治層面的議題。

 

至於美國參議院提出的外國企業問責法,其原意在保護投資人。該法案要求在美國掛牌的中資企業(ADR)審計機構,接受公開發行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的審核,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新議題,過去一年美國已經數度提出,主要導火線則與中美關係惡化有關。根據高盛證券統計,目前在美國掛牌的中資ADR共有233家,市值約1.03兆美元,佔美股總市值的3.3%、日均成交量的6%,美國投資人約持有1/3的股權;不可否認的是,中資ADR的質量確屬良莠不齊,舉例而言,2019年才上市的瑞幸咖啡,在上個月公告坦承包括營運長在內的公司員工對營收數據造假,不過,撇開特殊案例的話,中資ADR也有許多高品質、高成長的互聯網與教育企業,當年多因為上市股權問題,選擇在美國掛牌,這些年也獲得不少國際投資人的認同和青睞。

 

筆者曾在去年12月初指出,阿里巴巴回港二次上市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是為公司和投資人留一條安全的後路。今年由京東、網易、百度和攜程帶頭進行的第二波回港之路,看起來也勢在必行;目前符合香港二次上次要求市值和營收規模的公司,共有29家。

 

回到基本面,中港公司第一季業績以那些有外需支撐的公司表現為佳,但自第二季開始,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海外,轉變成以內需為主的公司復甦情況更穩健。4月汽車銷量同比+4.4%,為2018年6月以來首次轉正,其中商用車同比+37.7%,主要受到基建與皮卡進城解禁的拉動,而乘用車同比為-2.6%,降幅收窄45.8個百分點,改善速度明顯快於預期。其次,4月房地產銷售同比-5%,相較於3月同比-14.6%,也有明顯的改善。車市和房市作為可選擇消費產品中單價最高的品項,似乎真的出現了市場期待的報復性反彈。另外,北京、上海和杭州各地的國際奢侈品品牌Chanel門市,也開始在週末出現排隊人潮。

 

隨著消費回溫,投資人可以留意幾個現象-車市與房市的復甦,應與防疫期間的人員流動安全性考量有關,各地區零星出台的汽車補貼或牌照放寬也有幫助,但預期產品週期的不同會讓車企之間的分化加劇;房市溫熱景象,較大可能是受惠於房貸利率下降和部分城市限購限貸政策的放寬,短期政策基調不會大幅放鬆,但實質需求可能保持強勁。至於奢侈品需求不斷,背後原因乃此次疫情與2008年次貸風暴造成的失業族群結構不同,這或許會進一步導致未來不同子品項消費復甦趨勢的不同。此外,促銷造成的消費反彈,雖然從高頻行業數據看不出來,但在個別企業發佈財報時,獲利率就會有比較大的差異,投資人應特別留意。